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课堂实录 >> 三年级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《赵州桥》教学案例——涂抹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色彩

《赵州桥》教学案例——涂抹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色彩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2日  字体:

  

P>   作者:朱亚亚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赵州桥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一篇说明性的课文。课文语言准确、精练,又不乏生动。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,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;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教学设计思路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、学习目标的探究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初读课文后,我让学生畅所欲言,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,还想知道什么,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,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、体验感悟的自主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课件出示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情景,洨河上没有桥,老百姓非常不方便,引领学生设身处地思考:如果你是李春,在设计桥时,该考虑哪些因素,以这个问题统领第二、三自然段的教学,解决教学重点,突破难点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、学习方法的合作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整堂课中,我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意愿,让他们小组交流、自己确立发言人、组际讨论交流等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、拓展练习的探究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结束前,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为赵州桥写导游词,培养学生创新思维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教学片断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课件展示了这样的画面:洨河波涛汹涌,河上没有桥,两岸的老百姓交头接耳、议论纷纷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同学们,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洨河,没有桥,老百姓会多不方便啊!你们能从书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吗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……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读一读吧!书读百遍,其义自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生读课文后举手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甲:“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”,说明这条河很宽,不修桥人很难过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乙:“中间行车马,两旁走人”,说明这个地方交通很……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交通发达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乙:交通发达,如果不修桥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……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你们读得可真仔细,是啊!没有桥,会多么困难啊!(课件出示李春肖像)正当人们愁眉苦脸之际,人群中的一位石匠,名叫李春,萌生了一个想法:我要建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课件出示:李春走访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,他心目的赵州桥渐渐成形,他想:我要建一座      的桥。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小组学习、交流之后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如果我是李春,我会建一座特别坚固的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他建的桥特别雄伟,看,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,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,我们小组认为“横跨”这个词特别准确,体现了它的雄伟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:我们认为李春建造的是一座实用的桥,它的大桥洞是用于平时河水流过使用的,当发大水时,小桥洞里也可以让流水通过,赵州桥保存到现在,这种设计起到了很大作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书中有句话评价了这种设计,你们能找到吗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甲:“这种设计,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,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,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,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,节省了石料。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这是由两小句组成的(课年出示这两小句),这两小句的位置能互相调换吗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齐):不能!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为什么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乙:调过来……就不美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丙:调过来以后前面句子短,后面句子长,读起来有点别扭……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意思呢?调换后意思有没有变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甲:没有,意思一样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生(反应过来,纷纷说):可以调换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师:是的,可以调换,说明“既……又……”,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、我的反思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赵州桥》是篇优秀的适合孩子们学习的课文。在上这一课之前,我查阅了很多优秀的示范课和课堂实录,我阅读着、沉吟着、思索着:如何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,体现我自己的特色呢?我共设计了三份不同的教案,第一份中让学生通过“读一读、议一议、圈一圈、画一画、说一说”来完成学习任务,但在试教时发现容量太大,在40分钟内完成起来有困难。第二份教案中我“以读促思,以读生情,以读帮助理解”,但实际操作时,又发现孩子们兴致不高,对此,我吸取前两篇教案的教训,取其长处,完成了第三份教案,综观这节课,有以下几个特点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、转化情境,引领学生主动性学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标准》指出: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,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,爱护学生的好奇心、求知欲,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课文的教学。我带领着孩子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,体会没有桥给两岸老百姓带来的不方便,再现李春设计思路,想像李春的造桥过程,这样的情境转化,孩子们耳目一新,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,加深理解和体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、小组交流,发挥协同效应,合作性学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巴士卡里雅曾说:“只有自由,才能学到知识。”我在教学时,就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意愿,初读课文时,我说: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;精读课文时,我说:你们可以圈、点、勾、画,还可以在课文空白处画“问题泡泡”;小组交流时,我说:用你们都同意的方式确立发言人……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、以问题为中心,探究性学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中,老师把教学内容分化成许多个问题,往往显得琐碎,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。我设计了这一问题:“如果你是李春,在设计桥时,该考虑哪些因素?”用这个问题来统领整堂课的教学,解决重难点,并且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、去理解、去体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当然,这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,比如: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,朗读的训练就有所减少了;在小组交流中,有些能力薄弱的同学发言机会较少,很多小组往往是个别优秀学生从头讲到尾……这些问题都值得我反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如何在课堂中贯穿自主、合作、探索学习方式,这条路任重而道远,我愿继续“上下而求索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sannianji_511_14232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